重塑城市风貌 焕新升级产业 补齐民生短板
城市更新的“济南样本”
获得8亿元中央财政资金支持,“一城山色”生态修复等项目成为全国典型案例,先后出台32项配套政策措施,率先启动地方立法推进城市更新……济南在有序“留、改、拆”中重塑城市风貌,焕新升级产业,补齐民生短板,保护传承历史文化,取得阶段性成效。
从增量扩张到存量优化
9月的上新街,多了几分秋意。“这里的风貌都很有老济南的感觉,有很多新潮的店,适合我们年轻人。”大学生张一凡和同学逛完趵突泉公园,又来到这条深藏闹市区的老街上打卡。殊不知,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破旧景象,居民在逼仄狭窄的巷子里,生活并不舒适。
济南市将上新街列入城市更新项目之后,经过三年建设,600多户老居民搬迁到宽敞明亮的新楼房,6处文物保护单位、12处历史建筑、20多个名人故居……全新面貌再讲“上新故事”,主街两侧的老房子打造成以旅游者、年轻人、周边居民为主要客群的“美学生活社区”,重现老街区独有的烟火气。
作为省会城市,济南的城镇化率已达76.2%。城市发展从增量扩张转入存量优化的新阶段,从“拆、改、留”到“留、改、拆”,如何创新发展模式,在既有空间里实现民生改善与产业升级,已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关键。近三年来,济南启动城市更新项目102个。上新街片区等3个片区入选省级城市更新试点片区,579百工集等14个项目入选全国、全省示范项目。
“老城不能再拆”成为新理念。济南古城片区,遵循“最小干预”保护修缮原则,打造“以居民为主体”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示范区。上新街城市更新项目,坚持以保留利用提升为主,结合既有建筑调查评估,对原有房屋进行维修加固,补齐配套设施短板,保持传统街区的风貌,济南城发市中城市更新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,这条4-6米宽的石板街,底下新敷设了40根各种管线,消防、急救等配套设施一并配齐。已有120多年历史的商埠区,路窄停车难,在先前的城市更新中,已新增640多个地下车位,正在实施的济南宾馆项目又新增500多个车位,沿街规划了1400多平方米的卫生医疗用房,改善周边就医条件。
济南在城市更新中同步完善社区建设,扎实推进城市背街小巷精细化治理,完善社区便民商业服务设施,入选全国首批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城市。老城区一批休闲街区形成“老建筑+新消费”“旧里院+新经济”“原场景+新体验”等业态场景,持续带动街区人气、商气、烟火气跨越式提升。2022年以来,济南累计实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1786个,建筑面积2300万平方米,惠及居民29万户,2000年前建成的小区基本完成改造。
启动地方立法推动城市更新
济南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,随着城市更新向纵深推进,深层次矛盾日益凸显,急需通过地方性法规高位统筹,为建设宜居、韧性、智慧城市提供法治保障。为此,济南在省内率先启动了地方立法,积极推动出台《济南市城市更新条例》。
城市更新项目周期长、工程大、成本高,钱从哪里来、如何破解“成本倒挂”?今年6月,济南成功获得中央财政支持,三年8亿元资金实施城市更新行动。同时,与国开行山东省分行开展城市更新贷款试点工作,首批确定了制锦市铜元局片区等6个试点项目,已获7.5亿元授信。济南将健全多元化投融资方式,财政资金、专项债券等提供“基础资金”,发挥政府引导作用;鼓励金融机构提供“长期资金”,缓解项目资金压力;引导社会资本提供“增量资金”,激发市场活力。
洪楼片区是济南的老商业中心之一,去年启动城市更新项目以来,历城区采取“央地合作+市场化运作”的开发模式,由历城城市发展集团与中国能建旗下子公司合资成立项目公司,实施建设开发及商业运营。
有机更新之后,如何运营好更为关键。济南坚持产业更新升级与城市功能优化同步,盘活历史文化遗产、旧住区、旧村庄、旧厂区、旧市场等存量资源。位于市中区的英美烟草公司旧址,经过改造后,法国蓬皮杜中心全国第二家主题店在此开业,省级文保建筑转型为国际艺术空间,“商业反哺文保”模式破解历史建筑活化困局,带动周边业态升级,为老城复兴注入新动能。天桥区的百年老厂成丰面粉厂通过精心修缮和改造,变身1922电竞新媒体产业园,集电竞赛场、咖啡厅、餐厅、美学空间、潮流基地、众创空间于一体,将“工业锈带”加速转化为“活力秀场”。
4月,济南市启动2025年城市体检,围绕住房、小区、社区、街区、城区五个维度,从“补短板”的角度去发现城市问题,从“谋发展”的角度去发掘需求,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并重,“先体检、后更新,无体检、不更新”,切实支撑城市更新行动。济南将把好房子、好小区、好社区、好城区“四好”建设贯穿城市更新全过程,全力建设创新、宜居、美丽、韧性、文明、智慧城市。(记者 赵国陆)